公司机关贺小军散文:《日课十二条》之我见
发布时间:2023-11-01 09:41:45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五百年来的两大圣人,一是王阳明,他创立的心学,倡导大家要存天理去人欲,核心是要致良知。二是曾国藩,晚清重臣,在成为一代名儒之前,他也是抽烟喝酒打牌讲段子的油腻大叔,后来顿悟,要求自己每天做好《日课十二条》,从此开启新的境界。

一、主敬:整齐严肃,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,应事时专一不杂。清明在躬,如日之升。这里的主敬是自主、主要、主人,强调自身为核心,敬是礼仪的一切总称,重点是敬畏心来自生活中的仪式感。其实,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,每天都保持严肃认真、规律科学的生活节奏,内心自然就会产生精神和习惯,无往不利,也无所畏惧。当然,我们的生活大都是普通、繁琐和细小构成,没有那么多大事要事等待去处理,曾公也不是一味的要求时时刻刻都情绪亢奋,随时迎战。他讲究的是儒家的中庸和佛家的圆融,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要把心放在肚子里,静心凝神,少点胡思乱想,少些心猿意马,让心身意念都安静的修养。当有事情要做的时候就要专心致志,心无旁骛,按照事情的预期目标坚定不移的去做,这样我们觉得一天的辛勤努力,像每天初升的太阳一样,充满活力,让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爆棚。你看,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处理不好主敬的关系,闲时抱怨多,忙时又懈怠,看人有意见,听话听不全,整日让自己沉浸在干与不干,敬与不敬,乐与不乐的状态之间,长此以往,不仅容易焦虑,也容易精神涣散丧失斗志。

二、静坐:每日须静坐,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,正位凝命,如鼎之镇。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很快,饮食、居家、外出、社交等各方面都在追求变化和速度,诚然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了便利,但一味的强调效率,让原本生活少了生机和优雅,让人的浮躁和戾气值骤升,这样一来幸福感,或是舒适度变差。有时候,要学会慢,让周边的一切都降速,如同国画中的适度留白,给人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余地。怎么样变慢,每天要抽出时间静坐,可以盘腿,也可打坐,静心凝神,气沉丹田,耳边有梵音更好,静到可以听见均匀吐气声,利用这一个小时,体察检验自身,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。这样做的的好处有两个,一是身正而坐,调整气息、大脑放空,可以延年益寿;二是静心可以聚神,可以养成做重要决定时的沉着冷静,形成定力,突破认知。

三、早起:黎明即起,醒后不沾恋。曾公也曾通过观察自己发现:“败人二字,非傲即惰”。傲气和惰性几乎人人都有,傲气或许算是中性词,属于品行的修炼,而惰性则是人天生缺憾,只有百害而无一利。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,或者说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熵增的过程,你要对抗抵消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负能量,懒惰就是最大的敌人。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勤奋,能做到坚持早起应该算是一项指标,数年如一日,无论春夏秋冬、刮风下雨,到点就起床,不恋手机抖音等时间黑洞,从早起这点就能看出,一是时间管理大师,能持之以恒做好一件小事,早起后对新的一天充满仪式感,对一天的事情悉心考虑后从容不迫。二是夜生活相对规律,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,无声色犬马夜不寐,无自怨自艾心憔悴。三是进入没瞌睡的阶段,与其躺着辗转反侧,不如起来吐故纳新,减少对内脏的负担。

四、读书不二:一书未完,不看他书。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自隋朝开始,科举制度不断完善,耕读传家成为农业社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两件大事,熟读四书五经,学写八股文章,通过科举进而入仕,实现读书价值的最大化。现在的高考莘莘学子如过江之鲫,读书依然是普通孩子就业工作,跨越阶层的重要途径。读书是养成自律的一种方式,一旦有了功利性或者带有目的性,读书就丧失了读书原本的意义,比如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生活中,各种资讯、电子书、自媒体、公众号、纸质书等层出不穷且琳琅满目,我们拥有的书籍和获取渠道很多,但书摆的越多,翻书的时间越少,读过的书很多,记住的内容却很少。如何确保阅读体验,做到明心见性,涵养自身呢?首先,做到读书专一专注,即使有人推荐别的书籍,即使说的天花乱坠、理由充沛,也要做到心无杂念,心如止水。其次,读书切不可操之过急,需要了解书的成因过往,作者的风格及喜好,每日不用追求进度和页数,十几页或二十页也行,精读熟读,避免囫囵吞枣,直到真正读懂为止。三是,要选好适合自己的书,别人推荐的,网上排名的,豆瓣评分的未必就好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就仿佛是在浩瀚书海中寻找一抹自己喜欢的浅绿,或是深蓝,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”就行,切莫贪多求快。

五、读史:念二十三史,每日圈点十页,虽有事不间断。大唐名相魏征,以敢于犯言直谏而著称,保持道德层面的绝对洁癖,也深得皇帝李世民的倚重,魏征去世,太宗很难过,留着泪说:“夫,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魏征没,朕亡一镜矣!”这句话不仅成为了修身做人、自我革命和敢于反省的真实案例,也成就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。据曾公回忆,他年轻时进京科考屡次不中,一次考完在京逗留了几天,花光了返程盘缠,无奈厚着脸去找父亲的同乡借钱,这位老乡到不吝啬大方借了100两银子,曾公拿着钱全部买了书,后来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责备他,只是说到:你借钱买书,我替你还账,只要你能认真把书都读一遍,就算没有辜负我了!这也就是每日圈点十页的最初动力。读史可以明智,也可以明志。透过历史中的大事件、大人物、大背景,寻找规律原因、感悟得失过错,明白底线标准,避免让历史重复,错误继续。当然,作为平凡普通大众,历史中的大事,一辈子也不会遇到或亲身经历,柴米油盐,鸡零狗碎,终其一生,史学的精髓,作为传统优秀文化一部分,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智慧,在工作和生活中少走弯路,少犯错误。

六、谨言:刻刻留心,第一工夫。孔子说,“巧言令色鲜矣仁”,所以,夫子提倡: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;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!”。放在职场当中,就是要少说多做,谨言慎行。口乃心之门户,内心想法感悟以及日常交流互动,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,谈吐不凡、娓娓道来这叫涵养,青筋暴起、面红耳赤这叫粗鲁,破口长叹、指桑骂槐这叫莽夫。不同的说话神态代表了不同内心活动,也有可能是最真的一面。高情商的人说话总是如沐春风,处处兼顾,低情商的人无法做好情绪管理,情绪失控的状况下,说话会词不达意,甚至会恶语相应。如果是亲人朋友之间会理解,假若在公众场合没有做好语言组织及情绪管理,那后果会很严重。共情是思维向下延伸的能力,这只对兼容型的人有用。总之,能说是需求,会说是技能,少说是核心。

七、养气:气藏丹田,无不可对人言之事。吕纯阳写的《百字碑》共二十句话,一百个字,其中“养气忘言守,降心为无为。动静知宗主,无事更寻谁”。这四句不仅是全篇的核心,更是养气修心的真言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,养气第一要诀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平静,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,是无法做到养气的。“气”,气色、精气、气魄、正气等等,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给“气”赋予了不同内涵,仅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知道气对身体有多重要,从儒释道也不难看出“气”的作用,儒家的“存心养性”讲究“圆融”,佛家的“明心见性”强调“皆空”,道家的“修心炼性”注重“玄同”,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养心即养气。“食色性也。”大家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,与贪图富贵功名的享受并重,这是人的本性,如果做不到舍断离,那先从静心做起,守口守心,涵养正气。

八、保身:十二月奉大人手谕:“节劳,节欲,节饮食。”时时当作养病。此时的曾公三十多岁,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,知子莫若父。十二月的一天,父亲给修家书,要曾公“节制操劳,节制欲望,节制饮食。”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饱满的精神,工作要学会合理分配精力,“白加黑、五加二”还有“996”的工作习惯,且不说身体是否能适应,持续高强度的工作下,工作成效能否与质量成正比。与之相伴的就是无节制的欲,这里包括色欲、情欲等,都是扰乱心性,损害身体的。现在的我们不再缺少饮食,反而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,对吃的方式也层出不穷,早中晚三餐不少,宵夜娱乐一样不剩,更有甚者对“尝”无所不尽其极,只要未列入国家保护名录,都敢于尝试,美其名曰尝鲜。这三个节制,就是要控制工作的操劳,降低仕途上的过早追逐,就是要控制好名利财色的喜好,减少外界对你的干扰,就是要控制好吃喝二字,不仅能避免重复犯错,还能管理好身材。

九、日知其所无:每日读书,记录心得语。写日记非常锻炼文笔、记录心情。70后的我们大概依稀还记得,那时学校课程没有那么难,作业没有那么多,欢乐玩耍的时间一抓一大把,老师家长对成绩不做过高要求,只需认真完成校内作业即可。其中“老三篇”记日记、书法描红和珠算口诀,是每个孩子的规定动作。书法描红每天三页,龙飞凤舞应付交差,珠算口诀死记硬背加上手指口述到也能完成任务,唯独每天一篇日记,有事写还作罢,无事时就胡编乱造,前言不搭后语,有时候把一件事重复写了三遍,只为逃避月底老师点名考核,小小日记真成了童年梦魇。后来才知道,当初老师的一点小要求,是为了培养兴趣,养成读书写作习惯,但现在为时已晚。人就是这样,不懂珍惜,而且很容易遗忘,选择原谅自己,日记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记录不足,时常翻看,拿出复盘,对照整改,无形中也是自我拯救的一个过程。两年前,我又重拾笔头,记录身边生活和工作得失,学沈复取名叫《浮生日记》,整整两年多,700多天,一次不落,当时引以为豪许久,谁知光阴无情,脸皮更无情,苦中作乐时立得的誓言,全被躺平、舒适、满足阻击,羞愧之余又唏嘘不已。

十、月无忘其所能:每月作诗文数首,以验积理之多寡,养气之盛否。不可一味耽著,最易溺心丧志。这是曾国藩唯一要求每月必须完成的事,而非是每日。这是因为写诗作文,需要每日尽心打磨,细心揣摩,用心琢磨,才能有精品诗文佳作面世。人总要有一技之长立足于世,或说、或写、或画、或做,三十六行,行行有技术有门道,行行有生存规律。古语有云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“器”就是技能,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保障,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。按理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,也算是成天和文字打交道,除去每天案头堆积的文字材料外,最享受的时光莫过于在电脑旁,肆意发泄着情绪,信马由缰的写一些文字,我把这理解为“强迫性复习”,目的有二,其一是时刻提醒自己,无论文笔功底如何,要笔耕不辍,坚持自己的擅长;其二是强迫思考,防止过早进入老年痴呆状态。但写着写着发现,自己的东西陷入一种模式化,总是悲观情绪蔓延,到处充斥着批判主义,索性停笔,彻底放空自己,不看不想不听不写,一段时间后觉得心里好像少了东西,手痒的难受,于是再提笔,开始进入新的循环,写着反思着讨厌着,进而开始怀疑一切,怀疑人生。还是大儒曾公的理念比较正确,强迫自己做事不能急于求成,对待事物要有精雕细琢的态度,这样保证做任何事都减少失误,做到万无一失。

十一、作字:早饭后做字半时。凡笔墨应酬,当作自己课程。凡事不待明日,取积郁难清。写诗写字写日记,这是过去文人士族的日常功课,就像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一样,需要每天坚持,久久为功。古埃及、古巴比伦、古印度和中国四大古国,人类文明的最早诞生地区,迄今为止,只有中国是唯一仍存在的古国,除去地理位置优越,面靠海洋,背靠山麓,提供了不被外敌侵扰,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外,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,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极强的同化力和包容性,可以把多种文化整合后,再发展成共同认可的华夏文明。当然,无论文学家、史学家的观点罗列多少,总有一条是共同的认识,那就是文字对文明传承的作用。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到甲骨文,从篆书到隶书,从楷书到草书,最后再到行书,不仅是文字演变的顺序,更是一个个朝代的赓续,文字也由繁到简、由难到易的演化过程,这看似一个小小的变化,却包含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兴衰起伏。书法则是兼顾了记录文明,又能表达文字美感的艺术,其中蕴含的笔法、结构、章法以及书法家背后的文化张力,恐怕只有国人会理解这种独特的汉字魅力。前几年,工作相对轻松,有大把的闲暇时间,秉持“字写不好没关系,装备必须高端”的理念,一时兴起买了价格不菲的文房四宝,东施效颦般的开始舞文弄墨,有好为人师者建议,先从简单笔画写起,写了几个月横平竖直,有的建议从欧体练起,描了一段时间《九成宫》,还有的建议从临帖开始,又临了《兰亭序》,总之是集百家之所长,聚一人之无功,应该是天资愚钝,加上生性懒惰,每样都想学,样样没学好,最终落了个四不像。

十二、夜不出门:旷功疲神,切戒切戒。夜生活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试问一下,现在还有谁能做到日落西山后,大门紧闭,夜不出户。究其原因是,晚上出去的诱惑太多,有同学聚会、有同乡搬迁、有同事高升等等,这些都构成夜出的必要条件,人是有社会属性,属于群居性动物,与其外出是诱惑,不如说这是社交的主要途径。俗话讲,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达练有文章,如果连基本的社交活动都不参与,那何来的人情世故,何来的共情成长。我想曾公提的夜不出门,其实就是对待外界关系的价值观,是否懂得取舍,是否能够做到抵制诱惑或选择性屏蔽诱惑,做到心中有底线,把自律当做一种修行。当然,现代社会的我们无法避免夜不出门,但如果能做到不熬夜,快结束,早回家这三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拯救。

十二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数字,十二个时辰就是一天,十二月就是一年,十二天干地支,十二生肖、十二星座等等,《礼记》中解释,“天数也”,也就是说十二是一个天象之数。所以日课十二条也取此意,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。我们把日课十二条可以按照春夏秋冬分为四部分,“主敬”为春季,一元复始,万物复苏,整齐严肃,迎着太阳,时刻清醒,迎接准备。是从修心角度出发,做到内心宁静整洁,经常观自在。“静坐、早起、谨言、养气、保身”有点类似于夏季,是从修身的角度考虑,万物生长,但不能野蛮生长,需要从作息规律、日常活动中时刻规范言行,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。“读书不二、读史、日知其所无、月无忘所能、作字”则属于秋季,是学技能的阶段,进入收获的季节,所看所思所想,最终都要落实到纸,厚积薄发,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,作字写诗提升修养。“夜不出户”是冬季,是反思复盘的过程,冬夜漫长,人难免会精神懈怠,会蜗居在三尺之内,造成逼仄的压迫感,会不由得想出去,想趁夜黑偷个懒,去撒个欢。因此最后一点最重要,要耐得住寂寞,经得起诱惑,它是前面十一条的总和。

友情链接:

版权所有:博业体育(集团)有限公司(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)
地址: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   邮编:727307 技术支持:黄陵矿业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  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
陕公网安备 61063202000102号   陕ICP备案0500608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