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矸石发电公司郭正伟散文:我的玉米情结
发布时间:2023-10-19 15:23:07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秋天的傍晚,微风中已有了深深的凉意,卸下了一整天的疲惫与忙碌,我从单位向宿舍的方向慢悠悠地走去。好久都没有留意沿途的风景,秋的画笔已经为它们涂上了金黄的颜色。

正当我沉醉于矿区的秋景时,母亲打来了电话,收玉米的时节到了,她询问我是否有时间回去帮忙。简单的聊了几句后,我答应她国庆假期一定回家。挂断电话,踏着路灯洒下的灯影,望着路旁形形色色的人群,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很远很远……

儿时,我生活在山西省东南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,印象里,那里只有一片片望不到尽头的黄土地和一排排低矮的尖顶房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,用自己的双手立足谋生,生活虽然困苦,但却总有盼头。

尤其到了每年10月,麦收过后,短暂沉寂的小村子便会再次热闹起来。大片大片的玉米开始成熟,一眼望去,就如同一个个挺拔的少年,展示着自己意气风发的模样,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。那阔大的叶子,承载着农家人的希望,那黄灿灿的果实,孕育着农家人的未来。此时,无论男女老少,便都会投入轰轰烈烈的掰玉米大潮,共享丰收的喜悦。

天还未大亮,男人们便会从院子里推出半新不旧的架子车,收拾好工具下地劳作。女人们则早早备好了一整天的干粮,就连小孩子也会从梦乡中醒来,搭把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父亲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,由于师资匮乏,学校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。在短短的国庆假期里,他白天忙着地里的农活,晚上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。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,每天辛勤地操持着家务。每到秋收的时候,他们总是最早到地里,最晚离开。他们会像呵护我和姐姐般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株玉米秆,生怕有所遗漏,更是用一种甚少流露的自豪神情,打量着那一株株粒粒饱满的玉米棒子,也会像炫耀自己的孩子般,向同村人夸赞玉米的长势。

小时候,父亲看着跟在他高大身躯之后心不在焉掰玉米的我,会用一种颇具教育意义的口吻告诉我,“万物皆有灵性,别看这玉米粒小,全家人的生计可都指着这些玉米哩,俺们靠自己的双手吃饭,生活也差不到哪儿去。”儿时我还不懂父亲话里的意味,直到后来,靠着那些庄稼,供我读书上学、长大成人,便逐渐明了,那每一寸土地,每一粒玉米,都承载着父亲对未来深深的期盼,对家人浓浓的爱意。

经过一场忙碌的秋收之后,等待庄稼人的便是更为辛苦的劳作。父亲将玉米一车又一车的拉回家,堆积成几座小小的山丘,我们全家人便会围坐在一起,唠着家常,剥着玉米。为了赶上晚秋最后一点余温晒干玉米,家人连夜赶工,伴随着漫天璀璨群星,有时候是听着院外传来的阵阵蝉鸣,有时候是听着黑白电视机的节目,一家人有说有笑,忙碌与欢乐并存。

当一个个饱满金黄的玉米棒子被整整齐齐地摆在玉米架子上,或是被挂在屋檐上后,整个村子便被披上了金色的外衣。劳作了许久的人们终于能歇一口气,于是纷纷去赶集,买上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、用的犒劳犒劳自己,庆祝丰收的喜悦。这段时间,母亲会做上一大桌子好吃的,全家人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。

很多年过去了,父亲的话依然萦绕耳畔,母亲的身影仍旧清晰,可我已经远离故土,许久再未有过儿时那般纯真的感受,只能背负着父辈的希望扎根这座煤海小镇,踏足于异乡的街头。

我生于黄土长于黄土,我曾无数次梦回故里,厚重的玉米情结,让我感怀、眷恋、仰望和追寻,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这种感情也从未淡化和走样,像陈年老酒,浓烈醇厚,日久弥香,那是我来时的路,亦是我心灵的归处。


友情链接:

版权所有:博业体育(集团)有限公司(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)
地址: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   邮编:727307 技术支持:黄陵矿业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  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
陕公网安备 61063202000102号   陕ICP备案05006082号-1